Nature Biotechnology:直击囊胚“混沌期”——长时程活体成像首次捕捉人类囊胚的染色体分离灾难
时间:2025-10-26
技术之光:如何为生命的 第一周 拍摄一部超高清纪录片?
要窥探人类胚胎的秘密,首先要解决一个导演级的难题:如何在一个极其脆弱且微小的生命体上进行长时间的观察,而不干扰甚至伤害它?这远比拍摄任何一部好莱坞大片都要困难。过去的方法总是顾此失彼。
例如,通过显微注射(microinjection)将标记物导入受精卵,这对于已经发育到拥有超过100个细胞的囊胚来说,显然不切实际。你总不能给每个细胞都打上一针。另一种方法是使用能与DNA结合的活体染料(live DNA dyes),但这好比让演员们在拍摄时持续暴露在某种化学物质中。研究表明,长时间使用这类染料会诱导DNA损伤反应,直接影响细胞的有丝分裂(mitosis)进程,这无疑会让我们的 纪录片 失真。而传统的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microscopy)虽然能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但其高强度的激光照射会产生严重的光毒性(phototoxicity),长时间拍摄对胚胎来说无异于一场 烤问 ,无法支撑长周期的观察。
面对这些挑战,研究人员必须打造一套全新的 拍摄设备 。他们巧妙地组合了三种前沿技术,构建了一个既温和又强大的观察平台。
第一件法宝是 温柔的信使 :信使RNA电技术(messenger RNA electroporation)。
研究人员没有直接使用DNA或化学染料,而是选择了一种更 生物友好 的方式 将编码荧光蛋白的信使RNA(mRNA)导入胚胎细胞。他们选择的是一种能与组蛋白H2B结合的红色荧光蛋白(H2B-mCherry)的mRNA。组蛋白是构成染色质(chromatin)的基本单位,标记了它,就等于点亮了细胞核内的所有染色体。mRNA作为蛋白质合成的中间模板,只会在细胞内短暂停留,翻译出荧光蛋白后就会被降解,不会整合到胚胎的基因组中,从而避免了遗传层面的干扰。
那么如何将这些mRNA 快递 到囊胚的上百个细胞里呢?答案是电穿孔。通过施加一个微弱、精准控制的电脉冲,在细胞膜上形成瞬时、可恢复的微小孔道,让mRNA得以进入细胞。研究人员通过系统性的优化,找到了对人类胚胎最温和且高效的电穿孔参数。数据显示,在小鼠胚胎中,这种方法的效率高达75%,在更为珍贵和脆弱的人类胚胎中也达到了41%。更重要的是,经过这种处理的胚胎,其发育到囊胚阶段的比例、细胞总数,以及分化成胎盘前体(滋养外胚层, trophectoderm)和胎儿前体(内细胞团, inner cell mass)的细胞比例,与未经处理的对照组相比,都没有显著差异。这证明,他们的标记方法就像一位悄无声息的摄影师,成功潜入现场,却没有惊动任何 演员 。
第二件法宝是 无影的灯光 :光片照明显微镜(light-sheet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LSFM)。
解决了标记问题,接下来就是拍摄。光片显微镜是这场革命的核心。与共聚焦显微镜从一个点开始扫描整个样本不同,光片显微镜只用一个极薄的 光片 从侧面照亮样本的焦平面,然后用垂直于光片的探测器快速捕捉整个平面的图像。这种照明方式极大地减少了对样本非焦点区域的光照,从而将光毒性和光漂白降至最低。这使得研究人员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对人类囊胚进行长达46小时的连续成像,每15分钟记录一次三维快照,完整地捕捉到了从早期囊胚到孵化囊胚的整个动态过程。实验数据表明,经过光片显微镜长时间成像的胚胎,其发育时程与在传统培养箱中静静生长的对照组胚胎相比,没有显著差异。这部 纪录片 的拍摄,终于做到了对主角的 零打扰 。
第三件法宝是 智能的剪辑师 :基于深度学习的半自动分割与追踪算法。
获得了海量的三维图像数据后,新的挑战又出现了:如何从这些包含数万个细胞核的图像中,精确地识别、追踪每一个细胞的移动、分裂和命运?人工分析无异于大海捞针。为此,研究人员开发了一套开源的、半自动化的细胞核分割与追踪流程。他们使用了一个定制化的深度学习模型,该模型经过优化,能够适应胚胎在发育过程中大小、形状和信号强度的剧烈变化。这个 智能剪辑师 能够自动识别出三维图像中的每一个细胞核,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连接它们的轨迹,生成谱系树(lineage tree),最终再由研究人员进行校对和修正。这使得对细胞行为的定量分析成为可能,让隐藏在复杂图像背后的生物学规律得以显现。
正是这套集标记、成像、分析于一体的 终极工具 ,让研究人员得以推开那扇紧闭的大门,直面人类生命之初最真实、最混乱,也最关键的时刻。
细胞的 失序 :直击囊胚期新发的染色体灾难
当摄像机开始转动,一幅前所未见的景象展现在我们眼前。过去,我们普遍认为,导致胚胎发育失败的染色体数目异常(aneuploidy)主要源于两个阶段:一是卵子或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减数分裂(meiosis)错误;二是在受精卵开始分裂的早期(通常是前几次卵裂)发生的有丝分裂错误。而一旦胚胎发育到囊胚阶段,其染色体状态就被认为相对稳定了。然而,这次的 现场直播 彻底颠覆了这一传统认知。
研究人员在13个人类囊胚中,详细分析了223次细胞分裂事件,并与17个小鼠囊胚中的255次细胞分裂进行了对比。结果令人震惊:在人类囊胚这个被认为是相对 成熟 的发育晚期,细胞分裂的错误仍在 新发 (de novo)。这些错误并非来自遥远的过去,而是正在实时上演的 事故 。
混乱的舞台:形形色色的有丝分裂错误
通过实时成像,研究人员捕捉到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细胞分裂异常行为,构成了一幅 细胞错误的百丑图 。
染色体排列紊乱(Misaligned chromosomes):在正常的有丝分裂中期,所有染色体都应该在细胞赤道板上整齐列队,等待纺锤丝的牵引。然而,研究人员观察到,在8%的人类囊胚细胞分裂中,存在染色体未能正确排列的现象。这些 掉队 的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时极易被错误分配。相比之下,小鼠胚胎中这一错误的发生率仅为4%左右。这提示我们,人类胚胎在细胞分裂的精确调控上,可能天生就比小鼠要 马虎 一些。
滞后染色体(Lagging chromosomes)与微核(Micronuclei)的形成:排列紊乱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滞后染色体。当细胞进入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sister chromatids)分离并被拉向细胞两极时,那些 掉队 的染色体由于没有被纺锤丝正确捕捉,会滞留在细胞中央,最终被排斥在新形成的子细胞核之外,形成一个或多个独立的、微小的细胞核,即 微核 。这些微核是染色体丢失的直接证据,也是造成子代细胞染色体数目异常(整倍性, aneuploidy)或结构异常的关键原因。
多极分裂(Multipolar division):正常的细胞分裂依赖于一个双极纺锤体(bipolar spindle),像两只手一样将染色体均匀地拉向两端。但在大约1%的人类囊胚细胞分裂中,研究人员观察到了多极分裂 细胞中形成了三个或更多的纺锤体极点,将染色体毫无秩序地撕扯向多个方向。这种灾难性的分裂会导致子细胞获得极度混乱的染色体组,通常是不可存活的。
有丝分裂滑脱(Mitotic slippage):这是一种更为诡异的错误。在另外约1%的人类囊胚细胞分裂中,细胞已经完成了DNA复制,染色体也已浓缩,但它却未能成功完成细胞分裂,而是直接退出了有丝分裂期,进入了下一个细胞周期的G1期。这导致了一个拥有四倍体遗传物质(tetraploid)的细胞诞生。这种现象被称为有丝分裂滑脱,是细胞为了逃避有丝分裂检查点(spindle assembly checkpoint)所引发的死亡程序而采取的一种 铤而走险 的策略。
这些直接的视觉证据有力地证明,人类胚胎在即将植入子宫的关键时刻,其内部依然是一个充满动态变化和潜在错误的 建筑工地 。细胞分裂的 质控体系 远非完美,错误随时可能发生。
微核的 漂流 :一个被动遗传与偶然重组的命运故事
在这些新发的错误中,微核的命运尤其引人关注。它就像是被主大陆抛弃的 小岛 ,携带着一部分遗传信息,在细胞质的海洋中漂流。这些微核的最终归宿是什么?它们会消失吗?还是会给细胞带来长期的影响?
通过长时间追踪,研究人员揭示了微核在人类和小鼠胚胎中的两种主要命运。
绝大多数的命运是被动继承(Passive inheritance)。
在89%的人类微核和93%的小鼠微核事件中,微核在母细胞下一次分裂时,并不会与主核的染色体发生互动。当细胞分裂时,它会被随机地、被动地分配给两个子细胞中的一个。这个携带微核的子细胞,其基因组就永久性地丢失了一部分信息。而另一个子细胞则恢复了正常(尽管其染色体数目可能仍然是异常的)。这就像一个家庭分家产,其中一份财产(微核)被完整地给了其中一个孩子,另一个孩子则没有份。
少数的命运是重新整合(Reintegration)。
然而,在11%的人类微核和7%的小鼠微核事件中,研究人员观察到了一个更令人担忧的现象:微核在下一次有丝分裂中,其外膜破裂,内部的染色体片段与主核的染色体 会合 ,并被重新整合进子细胞的细胞核中。这个过程看似是一种 纠错 ,但实际上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基因组灾难。因为微核内的DNA复制和修复机制通常是有缺陷的,这种 破镜重圆 很可能导致染色体的碎裂和复杂的结构重排,即所谓的 染色体碎裂 (chromothripsis)。这为胚胎的基因组不稳定性埋下了更深的隐患。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观察直接挑战了之前关于微核来源的一种假说。曾有研究认为,囊胚中的微核主要来源于间期(interphase)细胞核的 出芽 (nuclear shedding)。但这项研究的实时成像清晰地显示,微核的形成与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分离错误紧密相关,而非间期的细胞核活动。
生命的 韧性 :错误细胞的 幸存者偏差
最令人感到惊讶和不安的发现,或许并不是错误的发生,而是胚胎对这些错误的 纵容 。在我们的通常认知中,如此严重的细胞分裂错误,比如染色体排列紊乱或多极分裂,应该会触发细胞的凋亡(apoptosis)程序,也就是 自杀 ,以清除这些有缺陷的 废品 ,保证胚胎整体的健康。
然而,实时影像记录下了截然不同的一幕。那些发生了染色体错误分离的细胞,甚至是经历了多极分裂这种毁灭性事件后产生的子细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没有立即死亡。它们依然存活,并且令人难以置信地,继续进行着下一次、甚至再下一次的细胞分裂。
研究人员追踪了那些因染色体排列紊乱而产生的子细胞,发现它们在接下来的观察期内(长达15小时以上)仍然保持活性,并成功地完成了新的细胞分裂。同样,多极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也表现出了惊人的 生命力 。这种现象表明,在植入前的这个特定发育阶段,人类胚胎对于有丝分裂错误的 容忍度 极高。细胞内部的 质检系统 似乎被刻意调低了灵敏度,允许这些 不合格产品 继续存在并增殖。
这种高度的容忍性,直接导致了嵌合体(mosaicism)的产生和加剧。嵌合体胚胎,即一个胚胎同时含有染色体正常的细胞和异常的细胞,是人类胚胎中的普遍现象。这项研究表明,嵌合现象并不仅仅是早期分裂错误的遗留产物,它在囊胚期依然被动态地、持续地制造出来。胚胎就像一个不断接纳新成员的 社群 ,其中既有 守法公民 (正常细胞),也有新加入的 问题成员 (异常细胞),它们共同构成了这个复杂的小生命体。
发育的 节拍 :人类与小鼠胚胎的时间之舞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错误的发生,还通过精确的时间测量,为我们展现了不同物种间发育节拍的差异。通过对比人类和小鼠囊胚的细胞分裂动力学,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无论是位于内细胞团上方的极性滋养层细胞(polar trophectoderm),还是围绕着囊胚腔的壁层滋养层细胞(mural trophectoderm),人类和小鼠细胞完成一次有丝分裂(从前期到末期)所需的时间惊人地相似,平均都在50分钟左右。这表明,细胞分裂这个核心的机械过程,在哺乳动物之间是高度保守的。
然而,巨大的差异体现在细胞分裂的间期(interphase),也就是细胞生长和DNA复制的阶段。人类胚胎细胞的间期要长得多,平均持续时间约为18-19小时;而小鼠胚胎细胞的间期则要短得多,平均只有10-11小时。
这个发现为我们解释 为什么人类的早期发育比小鼠慢得多 提供了一个细胞层面的答案。正是这每一个细胞周期中间期的延长,累积起来,最终导致了人类胚胎整体发育速度的放缓。这种发育节拍(developmental tempo)的差异,可能与物种的寿命、代谢率以及更为复杂的发育调控网络有关,是一个值得未来深入探索的基础生物学问题。
临床的反思:PGT-A检测,我们是否错怪了 好 胚胎?
这项研究的发现,不仅仅停留在基础科学的层面,它对当今辅助生殖领域广泛应用的一项临床技术,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 for Aneuploidy, PGT-A),提出了严肃的挑战。
PGT-A技术的操作流程是,在胚胎发育到囊胚阶段时,从其滋养外胚层(未来发育成胎盘的部分)上获取几个细胞进行活检(biopsy),通过分析这些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来判断整个胚胎是否为整倍体(euploid)。只有被判定为 正常 的胚胎,才会被移植回母体。这项技术旨在提高试管婴儿(IVF)的成功率,降低流产率。
然而,PGT-A的有效性背后,依赖于几个关键的 假设 :
1.代表性假设:取出的几个滋养层细胞的染色体状态,能够准确代表整个胚胎,特别是代表未来发育成胎儿的内细胞团的状态。
2.稳定性假设:胚胎的染色体状态在囊胚期是基本稳定的,检测结果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现在,让我们用这项研究的发现来重新审视这两个假设。
首先,关于代表性。研究明确指出,有丝分裂错误在囊胚期仍在滋养外胚层细胞中新发。这意味着,一个原本由正常的内细胞团和正常的滋养外胚层构成的胚胎,可能在活检前夕,其滋养外胚层恰好发生了一次或几次细胞分裂错误。这样一来,活检取到的细胞可能恰好是 坏 的,导致整个胚胎被错误地判定为 异常 而被丢弃。但实际上,它的核心部分,内细胞团,可能依然是完全健康的。这个胚胎,本该有机会发育成一个健康的婴儿。
其次,关于稳定性。研究揭示了胚胎染色体状态的动态性。一个在第5天进行活检被判定为 嵌合体 的胚胎,其内部异常细胞的比例可能在第6天发生变化。同时,异常细胞的持续存在和增殖,以及胚胎可能存在的自我修正机制(尽管该研究未直接证实,但理论上存在),都使得单次活检的结果如同一个 静态快照 ,难以捕捉胚胎动态变化的本质。
因此,这项研究的数据强烈暗示:当前广泛使用的PGT-A技术,可能因为其检测到了那些局限于滋养外胚层、且是晚期新生的染色体异常,而导致了一部分具有正常发育潜能的胚胎被错误地放弃移植。
这并非要全盘否定PGT-A的价值,而是敲响了警钟。它促使我们必须重新评估这项技术的临床效用,思考如何改进检测策略。例如,是否需要重新定义 可移植 胚胎的标准?对于检测结果为 嵌合体 的胚胎,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地评估其发育潜能?胚胎的移植时机是否也需要重新考量,因为体外培养时间的延长,无疑会增加染色体分离错误发生的风险。这些问题,都因为这项基础研究的突破,而变得异常紧迫和重要。
开启胚胎学的 新叙事
生命的开端并非一个被完美编程的、万无一失的过程。相反,它充满了随机性、错误和令人惊讶的 将错就错 。细胞分裂的错误在晚期囊胚中依然不断上演,而胚胎对这些错误表现出了非凡的 宽容 ,这种 宽容 既是嵌合体形成的原因,或许也隐藏着生命早期强大的可塑性与自我修复能力的秘密。
从技术上讲,这套 实时、长时、温和 的成像与分析系统,为未来的胚胎学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们可以用它来探索更多未解之谜:细胞的命运是如何在空间和时间上被决定的?胚胎是如何实现自我修复的?不同的体外培养条件如何影响胚胎的发育轨迹?
而从更宏大的视角来看,这项研究提醒我们,在面对生命最脆弱、最神秘的阶段时,需要保持一份谦逊。我们对生命的理解,总是随着我们观察能力的提升而不断深化。每一次技术的飞跃,都可能颠覆我们既有的认知,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知识边界,以及建立在这些知识之上的临床实践。
银幕已经亮起,关于生命之初的这部纪录片才刚刚开始放映。它没有完美的英雄,却充满了在混沌中挣扎求生的 幸存者 。而正是这段充满了不确定性的开场,最终导向了我们每一个独一无二的、复杂而有序的生命。这本身,就是最大的奇迹。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