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篇Science论文“打架”,云南大学最新Science论文指出云南大学去年的Science论文有误

时间:2025-05-11

来源:生物世界 2025-05-11 16:35

该论文对多刺世山虫被归类为寒武纪软体动物提出了质疑,认为其属于早期分化的开腔骨类(chancelloriids)。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以大量奇异且陌生的生物形态而著称,其中许多形态揭示了主要动物类群的早期祖先。

2024 年 8 月,云南大学马晓娅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A Cambrian spiny stem mollusk and the deep homology of lophotrochozoan scleritomes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团队在云南东部 5.14 亿年前的寒武纪关山生物群中发现的一个动物化石,将其命名为Shishania aculeata(多刺世山虫),该化石罕见地保存了完整的软躯体构造,被认为是一种新的寒武纪软体动物,是目前已知最早的软体动物化石之一,为解决软体动物的起源及早期演化问题提供了关键证据。

2025 年 5 月 8 日,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张喜光教授、杨杰教授等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Shishaniais a chancelloriid and not a Cambrian mollusk的研究论文。

该论文对多刺世山虫被归类为寒武纪软体动物提出了质疑,认为其属于早期分化的开腔骨类(chancelloriids)。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被认为是大自然的演化 试验 多种新生物形态的时期,这些形态与现代生物的亲缘关系往往极难确定。这种困难不仅源于它们独特的形态结构,也与化石的年代有关,久远的年代使得关键特征的识别变得极具挑战。

Shishania aculeata(多刺世山虫)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这种仅几厘米长、扁平、囊状生物体的表面布满了棘刺,其被归类为早期软体动物。 然而,张喜光、杨杰等人在这篇新论文中对多刺世山虫的分类提出了质疑,他们对多刺世山虫的软体动物样特征提出了埋藏学解释,并通过解剖学对比,发现该生物与同期邻近地层中的海绵样的开腔骨类(chancelloriids)存在显著相似性。将多刺世山虫其重新诠释为早期分化的开腔骨类,这有助于完善这类海绵状后生动物早期演化的理论模型。

多刺世山虫化石标本

相关阅读:

2023 年 3 月 8 日,云南大学张喜光、杨杰等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了题为:Protomelissionis an early dasyclad alga and not a Cambrian bryozoan的研究论文【2】。

该论文挑战了 2021 年西北大学研究团队发表在Nature的一项研究【3】,张喜光等人描述了来自中国南部小石坝生物群的保存完好的Protomelission状化石,并指出这些化石是一类底栖、光合藻类,属于绒枝藻目,而非 2021 年论文中认为的苔藓动物。

而张喜光等人的这项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尚未发现明确的寒武纪时期的苔藓动物化石。

图片

张喜光等人在论文中指出,对 5 亿年前寒武纪时期的Protomelission状化石的重新鉴定显示,这些化石实际上是藻类,而非动物。研究结果挑战了我们对动物演化的认知以及藻类在寒武纪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图片

他们还比较了Protomelission状化石与地理分布广泛的小型脊髓形状化石 寒武钉(cambroclaves),并认为某些寒武钉可能也是绒枝藻。这些发现共同表明,目前尚未发现明确的寒武纪时期的苔藓动物化石,底栖的生物矿化藻类在寒武纪早期生态系统中的贡献比之前认为的更大。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100医药网 www.100yiyao.net
版权所有 © 2019-2020 Design by Dong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