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为母则刚”的科学——是什么让饥饿的母亲仍将孩子放在第一位?
时间:2025-08-05
故事的起点,源于一个非常直观的观察。研究人员细致地记录了雌性小鼠在成为母亲前后的摄食变化。数据显示,普通成年雌鼠的日常能量摄入是稳定的。然而,一旦她们分娩并开始哺乳,食量便会发生戏剧性的暴增。在成为母亲后不久,她们的每日平均摄食量从约11.24千卡飙升至41.99千卡,增长了近三倍。
更有趣的是,这种食欲的增长并非盲目,而是与 育儿负担 精准匹配。研究发现,雌鼠的摄食量与其哺育的幼崽数量呈现出惊人的正相关关系(R 值高达0.8045),这意味着幼崽越多,母亲吃得也越多,仿佛身体能够精确计算出生产足量乳汁所需的额外能量。而一旦将幼崽移走、哺乳停止,她们的食量又会迅速回落到接近孕前的水平。
为了更深入地探究这种 哺乳期暴食症 (lactation-induced hyperphagia) 的细节,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名为 摄食实验设备v.3 (Feeding Experimentation Devices v.3, FED3) 的自动化装置。该设备可以精确记录小鼠每一次取食的时间和数量。结果显示,与普通的独身雌鼠相比,哺乳期母亲不仅在通常活跃的暗期(夜间)大量进食,在通常休息的明期(白天)也同样胃口大开。她们的进食模式也发生了改变:每一餐吃得更多(餐食量增加),并且两餐之间的间隔也变得更短(餐间间隔缩短)。
这些数据共同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成为母亲,意味着身体被调校到一个全新的、高耗能的 战斗模式 。一个强大而持久的饥饿信号,正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催促着她们不停地寻找食物。那么,这个信号究竟源自大脑的何处?
饥饿中枢的 反常 信号为了追寻饥饿信号的源头,研究人员将目光投向了大脑中一个被称为 下丘脑弓状核(arcuate nucleus, ARC) 的关键区域。ARC被誉为身体的能量感受器和饥饿调控中枢。其中,一群特殊的神经元 刺鼠相关肽 (agouti-related peptide, AgRP) 神经元,更是扮演着 饥饿开关 的角色。当这些神经元被激活时,便会产生强烈的饥饿感,驱动动物疯狂觅食。
研究人员运用了强大的单细胞RNA测序 (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 scRNA-seq)技术,对一个组织中的所有细胞进行 人口普查 ,并详细调查每个细胞 正在阅读 哪些基因、 从事 什么工作。他们比较了四组小鼠(普通雌鼠和哺乳期母亲,每组又分为喂饱状态和禁食状态)ARC区域的基因表达谱。
一个令人惊讶的发现出现了。在哺乳期的母亲体内,即便她们刚刚饱餐一顿,其AgRP神经元的基因表达状态,看起来却和那些被饿了一整夜的普通雌鼠几乎一模一样!例如,编码AgRP和另一种强效食欲促进肽 神经肽Y (neuropeptide Y, Npy) 的基因,在哺乳期母亲和禁食雌鼠的细胞中,都出现了相似程度的大幅上调。这表明,即使在物质上是饱足的,哺乳期母亲的大脑深处却始终维持着一种 分子层面上的饥饿状态 (transcriptomic hunger state)。
为了验证这一 分子饥饿 是否转化为真实的神经活动,研究人员又进行了两种不同维度的检测。首先,在离体的脑片上,通过 膜片钳 (patch-clamp) 电生理记录技术,他们发现来自哺乳期母亲的AgRP神经元,其自发放电频率显著高于普通雌鼠。这意味着它们在基础状态下就更加兴奋。
其次,在自由活动的小鼠中,通过 光纤光度法 (fiber photometry) 技术,他们实时监测了AgRP神经元的活动。这项技术通过植入微型光纤,捕捉神经元内部钙离子浓度变化(神经元越兴奋,钙离子浓度越高,发出的荧光就越亮)。结果证实,在体内 (in vivo),哺乳期母亲的AgRP神经元确实表现出更高的基础活动水平。当食物出现时,这些高度活跃的神经元会像在饥饿动物中一样,被食物的感官信息迅速而强烈地抑制。而在喂饱的普通雌鼠中,这种抑制效应则几乎看不到,因为它们的AgRP神经元本来就处于 静默 状态。
至此,第一块拼图已经清晰:哺乳期母亲体内持续、强烈的饥饿欲,是由AgRP神经元持续的高度活跃所驱动的。现在,更核心的问题来了:当这个强大的饥饿信号,与同样强烈的母性本能正面碰撞时,大脑会作何选择?
两难 舞台上的真实抉择为了模拟并量化这场 食欲与母爱 的冲突,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极为巧妙的 行为冲突实验 (conflict assay) 。他们构建了一个三室相连的竞技场:一端是 育儿室 ,里面散落着几只幼崽和一些筑巢材料;另一端是 进食室 ,放置着美味的食物;中间是中立的 过渡室 。雌鼠可以自由穿梭于三个房间,她们的每一个选择,都将被摄像头精确地记录下来。
研究人员设置了不同的情境来观察雌鼠的行为策略:
1. 低冲突情境(喂饱+幼崽):在这个情境下,无论是普通的 代孕妈妈 (有过照顾幼崽经验的雌鼠)还是真正的哺乳期母亲,她们的行为惊人地一致 几乎所有的小鼠都毫不犹豫地选择首先进入育儿室,开始熟练地将散落的幼崽一只只叼回巢中。这表明,在不饥饿时, 育儿 行为拥有绝对的优先权。
2. 高冲突情境(禁食+幼崽):这才是真正考验的开始。当饥饿感来袭,不同身份的雌鼠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对于代孕妈妈,大部分选择了优先冲向进食室,饥饿感压倒了她们的 模拟母性 。而对于哺乳期母亲,结果令人动容。尽管同样饥肠辘辘,但绝大多数母亲依然选择了优先照顾幼崽。母性的本能在这场对决中,再次占据了上风。
然而,胜利并非没有代价。虽然母亲们坚守了 育儿优先 的原则,但饥饿的阴影依然笼罩着她们的行为。数据显示,在禁食状态下,母亲们完成全部幼崽救援的时间显著延长了。她们在照顾幼崽的过程中,会频繁地被食物所 分心 ,出现往返于育儿室和进食室之间的 犹豫行为 。行为轨迹的转换概率分析也揭示,饥饿显著增加了从育儿行为转向觅食行为的可能性。
更有说服力的是,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高冲突情境下,雌鼠在育儿室花费的时间越多,她吃掉的食物就越少。这说明,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育儿和进食就像一个 零和游戏 ,一方的投入增加,必然导致另一方的投入减少。
这个实验,不仅量化了母爱的强大,也清晰地揭示了饥饿对母性行为的侵蚀和干扰作用。这场脑内的 拔河赛 真实存在,且激烈异常。那么,这场比赛的 绳子 和 裁判 又是什么呢?
连接饥饿与母爱的神经 桥梁既然我们已经知道,ARC的AgRP神经元是 饥饿 的代言人,而育儿行为主要由另一个名为 内侧视前区 (medial preoptic area, MPOA) 的脑区负责,那么,是否有一条直接的神经通路,将这两个功能上相互拮抗的脑区连接起来?研究人员推测,AgRP神经元可能直接投射到MPOA,并通过抑制MPOA中的 育儿神经元 ,来实现对母性行为的 否决 。
为了验证这一大胆的假设,他们动用了 光遗传学 (optogenetics) 这一强大的神经调控工具。这项技术可以利用光来精准地激活或抑制特定类型的神经元。研究人员首先在AgRP神经元中表达一种光敏蛋白,然后将微型光纤精准地植入到下游的MPOA区域。这样,他们就可以通过蓝光,只激活从ARC投射到MPOA的这束神经纤维。
实验结果令人振奋。当研究人员用蓝光激活这条ARC MPOA通路时,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原本吃饱喝足、应该优先照顾幼崽的雌鼠,行为模式发生了180度大转弯。她们完全无视身边的幼崽,反而表现出强烈的觅食欲望,其行为与之前实验中那些饥饿的代孕妈妈如出一辙。
这个结果证明了,仅仅是人为地激活从饥饿中枢(ARC)到育儿中枢(MPOA)的这条神经连接,就足以模拟出 饥饿 状态对行为的支配效应,从而压制住强大的母性本能。这条ARC MPOA环路,正是连接食欲与母爱,并介导两者冲突的关键 神经桥梁 。
让母爱 失声 的靶点既然激活这条 桥梁 能够压制育儿行为,那么它在MPOA区域究竟抑制了谁?育儿中枢(MPOA)里一定存在着一群专门负责执行育儿程序的神经元,而它们,正是ARC AgRP神经元试图 使其失声 的目标。
为了揪出这群神秘的 育儿执行官 ,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名为TRAP2(Targeted Recombination in Active Populations)的技术。TRAP2技术可以理解为一个 行为快照 工具:当动物在进行某种特定行为(比如育儿)时,研究人员可以给它注射一种药物,这种药物会给当时所有处于活跃状态的神经元打上一个永久的 基因标记 。
研究人员正是利用这一点,在哺乳期母亲表现出积极的筑巢和寻回幼崽等育儿行为时,对她们进行了TRAP操作,从而精准地 捕获 并标记了MPOA中那群正在工作的 育儿神经元 。接下来,他们又在这些被标记的 育儿神经元 中,表达了一种只能被特定化学药物(CNO)激活的抑制性 设计师受体 (DREADDs) 。
实验结果再次印证了他们的猜想。当研究人员对正在进行 行为冲突实验 的母亲注射CNO,从而抑制她们的MPOA 育儿神经元 后,这些母亲的行为发生了逆转。她们不再优先照顾幼崽,而是将注意力更多地转向了食物。尤其是在实验的早期阶段,这种转变尤为明显。这表明,通过人为地让MPOA的 育儿神经元 失声,研究人员成功地将行为决策的天平从 育儿 拨向了 进食 。这群神经元,正是母爱表达的关键所在。
揭开 守门人 的神秘面纱:锁定BRS3神经元故事进展到这里,我们离真相越来越近。我们已经知道ARC MPOA环路可以抑制育儿,并且MPOA中有一群 育儿神经元 在执行母爱指令。那么,这群 育儿神经元 的具体身份是什么?它们有没有独特的分子 身份证 ?
研究人员再次求助于单细胞RNA测序技术,这一次,他们分析的是MPOA脑区。通过比较不同状态下的基因表达变化,他们锁定了一个名为 第3簇 (cluster 3) 的神经元亚群。这个亚群非常特别,因为它同时对 哺乳 和 饥饿 这两种状态都作出了显著的转录响应,是整合这两种生理信号的理想候选者。
深入分析 第3簇 的基因表达谱,研究人员发现它表达了许多已知的育儿相关基因。但其中一个基因尤为引人注目 铃蟾肽受体3型 (bombesin receptor subtype 3, Brs3)。Brs3这个分子之所以关键,是因为过往的研究已经暗示了它的 双重身份 :它不仅与育儿行为有关,还参与了饱腹感的调控 激活Brs3能抑制食欲,而敲除它则会导致肥胖。一个既能促进育儿,又能产生饱腹感的神经元,这不正是我们寻找的、能够同时被饥饿信号所调控的完美 靶点 吗?
接下来是一系列严谨的验证:
首先,身份重叠验证发现,之前用TRAP技术标记的 育儿神经元 中,有大约30%的细胞都表达Brs3。其次,功能必要性验证发现,抑制MPOA的Brs3神经元,会导致育儿行为减少而食量增加。最后,功能充分性验证发现,在雄性小鼠中激活Brs3神经元,竟能将攻击行为转化为育儿行为。
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一个清晰的结论:MPOA区域的Brs3神经元,正是这场 拔河赛 中代表 母爱与饱腹 一方的核心选手。它们是育儿行为的关键执行者,也是饱腹感的产生者,因此成为了饥饿信号最理想的 攻击目标 。
最终的交响:一条完整的神经环路现在,所有的角色和线索都已集齐,是时候拼出完整的神经环路,并奏响这首关于生存与奉献的 神经交响曲 了。
研究人员提出了最终的模型,并利用病毒工具和膜片钳电生理技术,在脑片上进行了终极的 电路勘探 实验。
实验结果干净利落:当用蓝光刺激AgRP神经元的末梢时,能够在下游的Brs3神经元上记录到快速、稳定的抑制性突触后电流。这种电流可以被GABA受体的拮抗剂所阻断,表明这是一个由GABA介导的、直接的、抑制性的神经连接。至此,整个故事的逻辑闭环完美形成。
饥饿信号 激活ARC的AgRP神经元 抑制MPOA的Brs3神经元 压制育儿行为和饱腹感 促进觅食行为
超越 开关 的生命智慧这项发表于《自然》杂志的研究,如同一部精彩的侦探小说,带领我们从宏观的母性行为出发,一步步深入大脑的微观世界,最终锁定了一条调控动物最基本生存抉择的核心神经环路:ARC(AgRP) MPOA(Brs3)。
这条环路并非一个简单的 开/关 装置,而是一个精密的、动态的 调节器 。哺乳期母亲的大脑并非仅仅在 吃 和 看护 之间做非黑即白的选择,而是被重新塑造成一个对两种信号都更加敏感的 高响应 系统。研究发现,在哺乳期间,不仅是驱动饥饿的AgRP神经元,就连促进育儿的Brs3神经元,其基础放电频率也同样增加了。这暗示着,母亲的大脑时刻处于一种 高度戒备 状态,整个系统被预先 激活 ,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冲突,并做出最有利于后代生存的快速决策。
这场在下丘脑中上演的神经 拔河赛 ,最终由Brs3神经元这个 守门人 的活动水平来决定胜负。当饥饿的浪潮涌来,AgRP神经元就会奋力拉动绳索,抑制Brs3神经元,使行为的天平倾向觅食;而当母爱占据上风,Brs3神经元则会坚守阵地,确保后代的安全。
这项研究深刻地揭示了,那些我们视之为 天性 的复杂行为,背后都有着清晰而优雅的神经环路作为物质基础。大脑,这位宇宙间最杰出的工程师,正是通过这些设计巧妙的环路,来权衡内在的生理需求与外在的社会责任,完成一次又一次关乎生死的精密计算。这不仅是小鼠的故事,更是所有哺乳动物,包括我们人类自己,在生命长河中不断上演的、关于生存与爱的智慧篇章。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